06月
2021
2021-06-28 09:38
仲夏时节,细雨微朦,绿树滴翠。
北京奥林匹克公园龙形水系旁,刚刚落成的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雍容大气、气势磅礴。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不懈奋斗史、不怕牺牲史、理论探索史、为民造福史、自身建设史在此浓缩定格,启迪当下,昭示未来。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6月25日上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活动新闻中心组织部分境内外记者前往这座红色新地标,参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记者受邀前往参观,感悟党的百年奋斗之路。
一段浓缩的历史
这座总建筑面积14.7万平方米的党史展览馆,是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决策、亲自批准建设的,这次党史展也是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关心下举办的。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从展厅的一楼到三楼,按照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脉络,精心设计了“建立中国共产党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行改革开放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4个部分,通过2600余幅图片、3500多件套文物实物,第一次全方位、全过程、全景式、史诗般展现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历程。
在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就义的绞刑架前,不少人驻足沉思。
1927年4月28日,奉系军阀张作霖不顾社会舆论反对,下令将李大钊等20名革命者秘密押至北京西交民巷京师看守所刑场,施以绞刑。李大钊正气凛然,第一个从容就义。
…………
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社会主义建设岁月,还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无数共产党员冲锋在前、奋不顾身,实现了一个又一个伟大目标,取得一个又一个丰硕成果。
每一座红色场馆,都是一段浓缩的历史、一份精神的传承。犹如一部立体党史书,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记录着一个百年大党砥砺奋进的峥嵘岁月,也聆听着一个古老民族迈向复兴的铿锵足音“。为我们伟大的祖国骄傲、自豪,应让更多人来参观、学习。”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位观众在留言本上如此写道。
跨越时空的精神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一部中华民族史也是中华民族抗灾救灾史。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自然灾害防治,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防灾减灾救灾成效举世公认。
水,滋养万民、润泽大地,也曾肆虐八方、祸害生灵。
从新中国第一个全流域治水工程治理淮河工程,到新中国第一个大型水利工程荆江分洪工程,再到福建省莆田市木兰溪治理成为新中国水利史上“变害为利、造福人民”的生动实践……一幕幕场景、一件件实物,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为确保江河安澜所进行的不屈不挠斗争。
一块写有“誓与大堤共存亡”的生死牌,记录了20多年前那场顽强不屈、气吞山河的大决战。
1998年夏,长江流域暴发全流域性的特大洪水,东北的嫩江、松花江暴发300年一遇的洪水,受灾人口2亿多。南北方同时暴发洪水,持续时间之长、危害之严重,百年罕见。封堵九江决口、加固荆江大堤、会战武汉三镇、保卫大庆油田和东北重镇哈尔滨,在危急时刻和生死关头,党员和领导干部走在最前面,广大人民群众众志成城、同心协力。这块树立在长江边的生死牌,就是抗洪救灾精神的真实写照。
抗震救灾精神,也是承载着党的初心使命的精神坐标。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救援人员托起救出的学生;青海玉树地震,湖北省派出医疗救援队奔赴灾区;甘肃省舟曲县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共产党员突击队”在灾害现场开展救援……历史镜头定格的瞬间,反映出每当有大灾大疫袭来,中国共产党永远是中国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团结一致、共渡难关总是发自内心的共同信念,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总是成为义无反顾的集体行动。
人民至上的情怀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此次党史展中,关于“妥善处理特大事故和自然灾害”的3张照片引人驻足。画面里,2013年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地震、2015年天津港“8·12”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2015年“东方之星”号客轮翻沉后的情形令人惊心动魄。每张图的图片说明,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抗震救灾、抢险救援作出的重要指示,字里行间饱含着“生命至上”的真挚情怀。
山河为证,岁月为鉴。此次党史展中,一张应急管理部正式挂牌的照片,一面中国消防救援队队旗,引人注目“。一图一旗”背后,是新时代应急管理事业的大踏步发展,是转危为安、化险为夷的有力见证。
此次党史展中展出的一张求救纸条,就是历史的见证。
2021年1月10日,山东五彩龙投资有限公司栖霞市笏山金矿发生重大爆炸事故,导致22人被困。应急管理部第一时间派出工作组抵达现场指导救援,推动从应急响应、队伍集结、救援力量调集、指挥决策到救援救治,全流程无缝衔接、高效运转;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和安全生产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密切合作、共同战斗,充分展现了“1+1>2”的改革成效。
1月19日上午,被困人员在600多米深的井下,通过一个钻孔传上来2张纸条,其中1张纸条上写着:“麻烦再送一部电话,作为备用,联系不到你们,我们就找不到党了。”每个字都让人振奋鼓舞,每个字都是千钧重的责任。最终,不惜一切代价、想尽一切办法、穷尽一切手段开展救援,让11人重见天日。
回望过往的奋斗路,波澜壮阔;眺望前方的奋进路,信心满怀。“青春不负,一心向党”,“铭记历史,吾辈前行”“,丰功伟绩如昆仑山高,殊恩厚渥似黄河水长”“,一百年历史沧桑,一百年叱咤风云,一百年辉煌行程,一百年名扬四海”……观众在参观留言本上写下的话语,激荡人心。
24小时服务热线
©2012-2025 河南全一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豫ICP备2021002228号-1 营业执照 豫公网安备 410103020027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