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电话

400-6887110

  • 首页

  • 关于全一

  • 解决方案

  • 产品中心

  • 合作案例

  • 媒体中心

  • 联系我们

MEDIA CENTER

媒体中心

24/

06月

2021

“队伍培养出的一身本领,就是用来救命的”

2021-06-24 14:37

image.png

马建辉在长江上紧急搭救被困群众

基础体能训练、水域技能训练、潜水技能培训……最近一周,重庆市消防救援总队水上支队太平门站分队长马建辉的日程表安排得满满当当。“水域救援的每个救援现场都不一样,一个细微的变化都可能影响整个救援成效,必须把每一个环节都抓好。”通过23年来2000余次救援经历,马建辉总结出水域救援的特点。

在水上支队,马建辉既是水手,又是船长,既是尖兵,又是教练员,始终战斗在水域救援最前沿。落差流、漩涡流、回流……内向的马建辉聊起“水”来,一下子就打开了话匣子。

两江水域“活地图”——

从入队第一天起就为救援做准备

“在加入水上支队之前,我会游泳,但也抵不住大江大河里的大风大浪。”马建辉说,他的故事与水域救援工作紧紧地“绑”在一起,还得从1998年说起。那年12月,他进入消防救援队伍,成为一名重庆水上消防员。

刚入队时,趸船是多年前建造的,40多名队员一起在趸船上工作生活,十分拥挤;船上煮饭洗澡用的煤是队员来回1公里从岸上挑回来的,吃饭只有桌子没有凳子;夏天高温炙烤,冬天江风凛冽;嘉陵江河道窄,水流急、暗礁多,长江回水多、漩涡大,水情复杂。为了尽快适应趸船上的新生活,当时还是新消防员的马建辉每天6时起床跑5公里;上午在码头跑梯坎(四川方言,指台阶);下午做俯卧撑、下蹲。一天的训练下来,马建辉的汗水能浸透衣服,双手常常拿筷子都拿不稳,上厕所蹲不下身子。他做这一切就是为了救援做准备。

半年后,马建辉参加了第一次水上灭火战斗。嘉陵江董家溪码头一艘混装200多吨危化品的轮船发生火灾,火势发展迅猛,如不及时控制,船体翻沉,危化品将污染嘉陵江水体。

“水上消防,既要能搏浪,还要会灭火。”马建辉告诉记者,水上火情与陆地上不一样,船上货物装载紧密、燃油载量大、舱室封闭、江面风急,一旦发生火灾,火势蔓延快、货物及油料火灾荷载大,极易发生爆炸,救援难度大。

马建辉与队友们靠近船体灭火,却被浓烟熏得打喷嚏、流眼泪、皮肤发痒。当时,空气呼吸器很少,船上甚至没有毛巾。马建辉与队友们坚持数小时,终于扑灭大火。

“当时一心想着灭火,事后才知道害怕。” 马建辉坦言,第一次灭火战斗,既可能落水也可能中毒,还可能遭遇油舱爆炸,随时都有生命危险,“所以‘平时多流汗,战时才能少流血’这句话说得真对。”

此后,马建辉更加注重业务能力提升。靠着顽强的意志,马建辉学会了潜水、激流救援、绳索救援、绞锚链、系钢缆、开战船等多项技能,还熟记了长江、嘉陵江航道上的2000多个地名和礁石位置,是名副其实的两江水域“活地图”。

凭借出色的业务能力,1999年5月,马建辉被破格提拔为副班长,成为水上救援队伍里的骨干尖兵。

23年的救援生涯,马建辉累计出警2000余次,营救群众130余人,荣立三等功3次。

工作起来认“死理”——

“越是危险的地方,就越需要我们挺身而出”

“既然从事水域救援工作,就得精益求精。”马建辉认准了这个“死理”。

1999年12月,长江航道江渝114号客船发生火灾,船体猛烈燃烧。那次救援中,马建辉操作消防炮很快将外围火势扑灭。但机舱内温度依然很高,燃油油柜内存放的几十吨燃油,因高温长时间炙烤,随时有爆炸的危险。“我申请进舱内攻!”马建辉主动请战。当时,他入职刚好一年。指挥员回头看了看他,说:“这个危险!新兵不懂,去啥子?”

“灭火哪有不危险的?老兵不也是从新兵成长起来的吗?”马建辉很委屈。后来,指挥员告诉他,船舱内情况复杂,内攻很危险,必须要有经验的老兵、党员才能先上。

此后,马建辉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在之后的每一次救援中,马建辉总是一马当先,冲锋在前。

2010年7月的一天,马建辉在重庆市黔江区对学员进行冲锋舟驾驶培训。邻近的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新田乡突发暴雨,山区多名群众被困。得知这一情况后,马建辉立即请战。洪水将多间房屋、多条公路淹没了,被困群众分散在一个个山头。来到救援现场,马建辉一刻不敢停歇,从中午一直忙到半夜,紧急安全转移50多名被困群众。

第二天凌晨1时,救援现场开始雷雨交加。“山上还有27名参加救援的队友没下来。”正在冲锋舟上稍作休息的马建辉立即决定驾驶冲锋舟接队友们下山。“这些队友本来打算留在山上打算继续搜救,哪儿知道晚上又下起了暴雨,闹不好要发生泥石流。”马建辉说。

黑夜水上救援险象环生。洪水里漂浮着杂草、树枝等各种杂物,随时可能缠住冲锋舟的马达;冲锋舟还可能因碰上与水面齐平的电线杆或电线翻沉……

“顾不了那么多了。”马建辉驾驶着40马力的单机冲锋舟在洪水中艰难前行。冲锋舟的螺旋桨好几次被杂物缠住、被回水卷走,马建辉凭着过硬的驾驶技术将险情一一化解。他不断与洪水搏斗,在雨夜里往返2次,把27名队友全部转移至安全地带。

2020年8月,重庆遭遇百年一遇特大洪水灾害,长江水位一度暴涨,很多群众被困在家中。长滨路一带,变压器很多,当时电还没有断,贸然救援,稍有不慎就可能触电。

“我们怕触电,群众不怕?”马建辉率先驾驶冲锋舟载上供电部门人员及时断电,为队友们救援群众开辟出安全通道。随后,他带领党员突击队成员连续奋战50多小时,参加抢险救援行动30余次,紧急疏散被困群众300余人。

“水域救援就是在最危险的环境中搭救遇到危险的人,越是危险的地方,越需要我们挺身而出。”马建辉说。

带队搏浪专班——

言传身教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2018年10月,马建辉成为内河一类船长。从事消防救援工作这么多年,马建辉此时面临着生命中的重要抉择。

“如果选择退出消防救援队伍,靠着这些年积累的丰富经验和一技之长,我到轮船公司找一份工作并不难。国内的一些装备器材厂家、培训机构多次找过我。”马建辉告诉记者,到企业工作,不仅可以“拿年薪”,而且意味着他可以有更多时间照顾和陪伴家人。

“说实话,想到这些年对家人的亏欠,我也纠结过,动摇过。”马建辉说,可是一想到这些年他在长江、嘉陵江边救起的群众,以及被救群众对他和队友们的感谢,他有诸多不舍。

“队伍培养出的一身本领,就是用来救命的!”一想到这些,马建辉便坚定了自己的选择。“选择了消防救援,就选择了赴汤蹈火,终生无悔!”

机构改革后,国家水域救援重庆大队应运而生,这对于水上支队既是难得的机遇,又是艰巨的挑战:人员少、事务多、要求高,且船艇技术人员青黄不接。

身为骨干尖兵,马建辉明白自己的职责使命——做好“传帮带”,为水域救援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水上支队在基层一线成立了搏浪专班,马建辉担任班长。在他的带领下,搏浪专班形成了探索创新的良好学研氛围,对水域救援技能的提升以及有助于水域救援的装备进行研发。

这几年,搏浪专班累计培养了30余名业务尖兵,共发明创造10余种装备。其中,多功能救援车、自锁式尼龙扎带解锁器、便携式集成智能自动排水装置、手动多用钻孔装置荣获国家发明专利并被投入实战应用,有效解决了救援中的应急照明、船艇排水等难题。水上支队在总队级创新成果评比中屡获佳绩。马建辉还先后前往海南、浙江、云南、青海、江苏等地为培训班授课,他培训的600余人逐渐成为国家水域救援中坚力量,有力促进了全国水域救援队伍的发展壮大。

记者手记

三句话不离本行

与马建辉交流时,能明显感觉到他的朴实和内向,只有聊到“水”,他的话匣子才能打开。马建辉对于水域救援工作的执着和坚持无时无刻地不体现在他的言谈举止中,“三句话不离本行”是他的真实写照。

在他微信的收藏夹里,收藏了上千条世界各地水域救援的失败案例视频。

“我们要去救援,就要考虑和分析救援中的薄弱环节在哪,不断从中吸取教训,补强短板。”“精武强能”早已刻进他的骨子里。

马建辉属于技术流,有着十分丰富的水域救援经验。但他对“经验”又有着天然的不信任,“每种水(每个水域)都不一样,每一次救援也不一样,水下的风险永远深不可测”。

正因如此,马建辉每次救援时,都会在评估现场情况后,制定多套救援方案,以确保每次救援都能够安全高效、简单快捷。

渐渐地,“安全是第一位的”成为马建辉的口头禅。

解决方案

安全预警系统解决方案

智慧消防

智慧用电

安全生产信息化

产品中心

智慧物联

合作案例

项目案例

媒体中心

公司新闻

行业资讯

关于全一

全一简介

发展历程

企业实力

企业文化

联系全一

商务合作

400-6887110

24小时服务热线

©2012-2025 河南全一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豫ICP备2021002228号-1     营业执照    豫公网安备 41010302002736号